濟南會展業如何擺脫掣肘
- 發布時間:2016/12/29 10:19:21瀏覽:
發布時間:2015-11-03 22:25
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濟南市舉辦展會共80場,展覽面積達115萬平方米,參觀觀眾420萬人次,交易額達612億元,拉動相關行業增收82.6億元。下半年,共有7個“國字號”展會落地泉城。
然而,可喜的數字背后,展館設施落后、會展管理人才短缺、會展企業專業化程度低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濟南市會展業的發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濟南市提出要大力推進商務會展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建設,發展會展經濟,沖刺全國會展名城,成為濟南市會展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面對市場化運營道路上的各種瓶頸,濟南要想沖刺成為國內一流會展名城,有哪些“掣肘”急需擺脫,又該從哪些方面突圍?
專業展館面積不足7萬平方米
“濟南展館面積小、設施落后的問題存在多時了。”濟南市商務局現代服務業處處長姜文正說,目前濟南較大的專業性展覽場館只有舜耕國際會展中心和濟南國際會展中心;其他則是一些非專業性的場館,展覽面積均在2000平方米以下,兩個大展館,加起來面積不到7萬平方米。
展覽面積小給濟南會展業帶來不少尷尬,直接影響國際性、國家級超大型展會的引進。全國藥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對展覽面積都有要求,需要有10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的展館,但因濟南沒有,這些展會生生地被“卡”在了門外。姜文正說:“濟南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和區位輻射效應,一家大型會展企業負責人甚至說,什么時候濟南大展館建起來,就把這些展會引進來。”近幾年的全國糖酒會每次都需要15萬平方米左右的展館面積,但是在濟南只能同時使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濟南國際會展中心兩個展館,并對后者的地下車庫進行改造,臨時增加4萬平方米,才勉強滿足展會需要。
而濟南市現有的專業場館采用多層設計,樓層高度不足,承重能力不夠,不符合國際展覽的要求,也直接影響國際性、國家級超大型展會的引進。
“好在濟南西部建筑面積10多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已開始建設,將大大改善濟南的會展條件。”姜文正表示。
會展專業從業人員僅占20%
濟南大型會展企業太少,同樣制約著濟南市會展業的發展。據了解,目前濟南比較有實力的會展企業有七八家,在全國能站住腳的、知名的有實力的展覽公司極少,國外的展覽機構幾乎沒有,這個和展館、展覽設施落后也有關系。會展企業少,濟南會展業的營銷策劃和統一推廣力度就不夠,自主品牌展會少,一些優勢產業沒有自己的專業展會。
此外,濟南設立會展專業的高校不多,學習會展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太少,這也是濟南會展業的一個“短板”。
濟南會展業的大多數從業人員未經過展覽專業系統的學習和培訓,而熟悉會展業、了解國際慣例、富有操作經驗的會展策劃、數據庫管理和會展項目管理核心人才緊缺。調研數據顯示,濟南市辦展企業規模普遍偏小,10人至30人的企業占到56%,很多企業只是有部分會展業務。會展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營銷手段落后,大部分系轉行而來,真正學會展專業的員工只占20%左右。由于工作強度大、待遇低,展覽公司也很難請到人、留住人。
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策劃部的李霞告訴記者:“對參展企業綜合性的服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而是全方位的,包含展會的服務、設計、宣傳、策劃等諸多內容,不經過幾年的實踐鍛煉,新人很難立即上手。”
濟南會展需“斷奶”走向市場化
“濟南會展不但要跨過這些門檻,而且以后還要學會拋開對政府懷抱的依賴性,走市場化道路。”一位研究會展業多年的人士介紹說,發展會展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雖然離不開政府支持,會展經濟能否健康發展,關鍵還是要看市場認可度和具體項目本身的潛力,更多地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發展會展業。
據了解,國內不少城市都在探索會展業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規模化將是濟南會展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姜文正說,像“大雜燴”一樣的展會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朝專業化方向走。